類 科:教育行政
科 目:教育哲學
一、起源於希臘的博雅教育(liberal education),其理念在1960年代與1970年代的理性主義氣氛中,經過英國教育哲學家赫斯特(P.Hirst)的嚴謹分析論證後,確立了其作為課程設計的理論基礎。然而,美國教育哲學家馬汀(J.Martin)嚴厲批判赫斯特的博雅教育觀將容易製造出冷漠的「象牙塔人」(ivory tower people);赫斯特其後在1990年代轉向社會實踐取向的博雅教育。請首先說明馬汀批判的「象牙塔人」特性。(10分)其次說明赫斯特晚期的博雅教育觀。(15分)
【命中特區】
111版/AH90教育哲學/羅正/P178-179、376。
二、巴西教育學者弗雷勒(P.Freire)關切社會中不公不義的壓迫現象,強調藉由教育喚醒人的批判意識,並將這一歷程稱為「意識醒悟」(conscientizacao),亦即使人能知覺到社會、政治和經濟等存在的矛盾,進而對抗實在界的壓迫。首先,請說明「意識醒悟」的意義。(10分)其次,請討論人在接受教育後如何可以從「半未轉移」(semi-intransitive)意識,經歷「素樸轉移」(naïve transitive)意識,再到「批判」(critical)意識的開展歷程。(15分)
【命中特區】
111版/AH90教育哲學/羅正/P272-273。
三、實徵主義(positivism)以自然科學為典範,試圖建立放諸四海而皆準的法則性解釋系統,以對教育現象進行客觀的預測、控制和解釋,建構經驗分析的嚴密教育學體系,已經在教育科學的發展上取得一定的成果。但經驗分析取向的教育學,可能導致教育過程流於支離破碎,也可能使既有的教育體制不當的合理化。請試從經驗分析教育科學之後設理論基礎進行批判與反思。(25分)
【命中特區】
111版/AH90教育哲學/羅正/P263-267。
【命中特區】
111版/AH90教育哲學/羅正/P129-130、272-280、285。
Chrome: https://www.google.com/chrome/browser/desktop/index.html